180天发9首歌的创作过程分享(3) 4.《Pulse of a Dizzying Glow》(Trance)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5qhgeeTQdRnXP2DLyOdw3V
已经忘了是怎么决定第四首歌做trance的,大概是想着除了pop还有什么曲风是可以比较突出人声的吧。在这之前一共也没听过几首trance,以至于参考歌找得都不太准,找的三首参考歌只有一首是真正的trance(如果有很喜欢这种曲风的同学读到这里,私密马赛)。
说到参考歌这个事情我应该是一个反面教材。理论上确定要做什么风格的时候应该把参考歌也定下来了,而我经常歌做完了才想起来:忘找参考歌了。然后根据已经做出来的东西去找相似的参考歌(倒反天罡……)。
后来我反思这个事情,觉得可能是因为参考别人的歌对我来说不够直观,所以内心有点抗拒。更直白点说,扒歌水平不够,复刻不出来。
当然做之前还是会去听一些这个曲风的东西,但谈不上参考,只是找找感觉,试图获取对这个曲风的简单印象而已。能抓到一点印象已经烧高香了。真想快速学习怎么编写的话,还是找点视频教程来看比较适合我。
看视频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我能偷点什么的心情,这是一种兼顾轻松和高效的心态,推荐大家试试看。如果你想的是我要学习了,那可能容易累,甚至很难开始。但如果想象自己是来偷东西的,那就不一样。首先你得快速浏览,不能太纠结,从一大堆视频封面标题里面选一两个最顺眼的点进去。然后你在看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往好听了说叫求知若渴,往难听了说叫急功近利的兴奋感。最后,如果偷到了东西(马上在自己的工程里试一试),会格外开心。如果没偷到,就当跑一趟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
不过基本上看完一个视频不太可能什么收获都没有,或多或少总有一点你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只是能不能立即应用的差别。所以我很推荐看完一个视频觉得有帮助的话就把感想记下来顺便收藏一下,有点像读书笔记的概念。
做这首歌的时候已经是2月份了。其实毕业后的180天真的过得很快。感觉刚毕业没多久就到元旦了,接着就过年了,过完年就2月了,而4月就截止了……我记得我当时非常急躁。因为觉得照这个速度下去肯定做不完9首歌。加上trance又是一种很狂躁的曲风(根据我片面的理解),所以我的状态加倍狂躁。vocal录得不好,混音做得也不仔细。属于比较勉强的过审。过审的时候是半夜快两点了,立刻关了电脑倒在床上,心情是我需要改变路线了……
(真的很仓促,混音和母带的时间记录都是不准确的……)
5.《Transparent Daydream》(House)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1plEsqHIpCBRFZ4bvqjHB5
做完第四首歌,我非常确定要让脑子冷静点,所以打算做一首风格清新一点的。还有就是非常重要的:累了,这次不写词曲也不唱了,省时省力……(。结果后面好几首都这样,这就是人的惰性吗、、、)
这首歌的主题和曲风基本上是同时确定的。主题或者说画面、场景、氛围这些东西对我来说蛮重要的,不早点确定下来的话,会有一种不知道在写什么的迷茫。如果知道了想要描绘什么样的画面,那么在选择音色、写旋律甚至找fills采样的时候都会比较有目标感。
这首歌的 bass pattern 我还挺满意的,而且没怎么试就写出来了。但还是不太自信,在副歌部分非要写另一个(难听的)旋律。队长说没必要,还不如这个好的 pattern 捅到底。副歌部分原本还有一个音色,因为我觉得副歌需要热闹一点,加上去之后又不太满意,删了很多音符,音量调小了,但还是不太满意。果然老师说听着很乱,我就直接删了。终于舒服了,真没有必要强行追求所谓的热闹。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什么叫画蛇添足。如果一个东西你加上去改半天还是觉得不太舒服,可能最后还是要删掉的。同时我也确认了做过几首歌之后我的感觉有变好一些:我觉得好的部分被证明是好的,我觉得不太有信心的部分被证明确实需要删掉。
这是我第一次大量用人声采样做歌,在挑选采样的时候也费了一些工夫。出于省事的考虑我从一开始就打算用讲话而不是唱歌的采样。也是为了避免听众搞不清楚 FanDog 唱歌到底什么声音。但后来还是有朋友听了这首歌之后问我,你的声音为什么变得这么有磁性。我说因为那是别人的声音(○´・д・)ノ
这首歌从2月中旬做到2月底,总共用了29个小时,算是挺顺利的,让我觉得还是有希望做完9首的,并且接下来还是采取做纯音乐的策略(逐渐偏离了专注Pop的人设)。不过我还是想多探索一些曲风,于是又开始找什么曲风是我没做过并且听起来不太难做的,然后把魔爪伸向了Jersey Club。